联系信息/contact us
南京慧智通项目数据分析师事务所
地址:南京市集庆门大街268号苏宁慧谷1幢2018-2019室
电话:025-86660989
传真:025-86628979
邮箱:njhztfx@163.com
地址:南京市集庆门大街268号苏宁慧谷1幢2018-2019室
电话:025-86660989
传真:025-86628979
邮箱:njhztfx@163.com
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及发展规律性认识
来源:未知作者:admin日期:2023/04/28浏览:
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。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经济快速发展,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。2022年全国人均GDP已经达到8.57万元,[2]已经接近发达国家的最低水平。我国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,钢铁、煤炭、水泥、化肥、棉布等产量长期位居世界第一。从出口贸易方面看,2022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2.07万亿元,[3]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国。贸易结构持续优化,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显著增长,服务贸易占比不断提高,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不断攀升。在新冠疫情与地缘冲突加剧等外部不确定因素空前增加的情况下,中国外贸进出口依然表现出强劲的韧性。面对新形势、新挑战,中国应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建设科技强国,推动绿色发展和能源结构转型,朝着更高质量发展加速迈进。
经济发展规律性认识。掌握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,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,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,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。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和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趋势,总结以下三条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认识。
第一,根据经典经济学的相关理论,资本要素、劳动力要素和技术进步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关键要素。从实践来看,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正是在于经济体制改革、人口红利和对外开放。1992年,党的十四大确定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,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、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,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。[4]自此,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起来,显著优化了资本、劳动力、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资源配置效率,充分发挥了企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支柱作用和带动作用,促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快速有效接轨,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创造了前提条件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中国共出现了三次婴儿潮,分别是新中国刚成立时、1962~1973年、1986~1990年,其中1962~1973年是最大的一次婴儿潮,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要素,是中国人口红利的主要来源,也是创造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和实施,为中国引进外国投资、先进技术设备创造了有利的环境,极大促进了中国资本要素的积累和技术的进步。在新发展格局下,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,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,政府经济政策也作出相应的战略性调整,经济发展质量已经取代经济发展速度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。
第二,从经济学原理的观点来看,“消费、投资和出口”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。但从本质上来讲,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最终要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,新发展格局中的“国内大循环”是未来发展的重点。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逐渐加强,改革开放以来,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(WTO)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,对外贸易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,2021年货物与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20.9%。[5]但是,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,贸易保护主义、民族主义等逐渐抬头,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对外贸易采取一系列限制措施,地缘政治冲突、贸易摩擦、制造业回流等事件频发,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。同时,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,支撑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人口红利逐渐削弱,东南亚国家凭借其拥有的更加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,可能对中国形成显著的出口替代效应,大量出口订单将流至东南亚国家。与此同时,全球通货膨胀高位运行,海外需求总额逐步收紧,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的挑战,而中国出口也处在转型时期,正在经历从扩大出口规模向优化出口结构过渡。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削弱,尽管随着外贸保稳提质措施的持续发力,出口增速有望企稳回升,但长期来看难以依靠出口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。从大国经济发展规律来看,大国的经济发展对于外贸的依赖程度不宜过高,而应主要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循环来推动经济发展,这与我国目前所提出的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,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”是相符合的。从实践来看,中国确实也正在进行经济发展政策的调整,重心从增加外贸向扩大内需逐渐转移,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并进,以高质量供给激发高质量需求,以扩大国内需求和促进消费需求升级为落脚点,将国内需求打造成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终动力。此外,国内需求扩大也有利于为国内产业注入发展活力,盘活整体经济发展,进而有利于带动全球经济回暖,并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。
第三,从经济发展主体来看,在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,民营经济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,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更加重视民营经济的作用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,中国开始破除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在观念上的固有边界限制,为民营经济发展破除了制度障碍;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,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民营经济在稳定经济增长、促进科技创新、增加社会就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。民营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,“概括起来说,民营经济具有‘五六七八九’的特征,即贡献了50%以上的税收,60%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,70%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,80%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,90%以上的企业数量。”[6]此外,民营企业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第一大主体,其外贸“稳定器”作用持续发挥。2022年,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所占比重达到50.9%。[7]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为中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,解决了众多人口的就业问题,吸纳了超过80%以上的城镇就业,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,也促进了大量农民工从农村流向城市,加速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。同时,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税收的主要来源,为国家财政提供了重要保障。当前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继续发挥民营经济的重要作用,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,必须坚持将扩大国内需求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正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,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。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,民营经济对于形势变化的敏锐程度较高,适时做出经济策略调整,能够及时抓住市场机遇。而面对一些西方国家采取的贸易限制措施,民营经济凭借自身的身份优势,更易通过海外审查,能够更好地为我国优化产业链、价值链布局,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性作出贡献。